有所保留的老师

在很多外国人眼里,中国是一个“神秘的国度”,神秘源于朦胧,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让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包括它的人民。

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,做人一定要“有所保留”。而且不分对象,除了自己的爹娘从小看着自己长大想保留也没机会外,其他人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甚至妻儿,都要能保留则保留,让他们对自己的“底细”知道得越少越好。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觉得他“深不可测”了,OK,目的达到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“有所保留”并不是谦虚的表现,实际上不仅学富五车要保留,目不识丁更要保留——虽然根本没什么值得保留的——但这就是所谓的处世之道。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,如果在其他人面前“露底”,将会有灾难性的后果,不是被人利用,就是被人轻视。

我曾天真地认为有一种情况是例外,那就是老师对学生在知识上是毫无保留的,直至昨天晚上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“蜡烛”们也不是如我想象的那般“单纯”。

在这之前有必要提前说明一下,我上这么多年学以来,所有东西都是看书自学的,表面看起来我是坐在教室里“上课”,实际上只是占了一张课桌的空间,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过讲。而且也不知道是天生还是长期不听课所致,一个我自己看书一下子就能理解的东西,如果换成“跟着老师的思维”去听讲的话,反而会觉得很难理解。我估计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方式和很多人不同,所以难以和他们保持同样的节奏。于是我只好化学课上看物理,物理课上看化学课,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讲台上老师讲课的声音对我自己看书造成干扰。

前天前一天的A课上我看B教材,遇到一个理解不了的公式变换,很诡异的是这个变换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样,书上甚至没有一丁点儿它的推导过程。昨天星期天,我就试着自己推导,但一下午都没有成功,到了晚上我终于放弃,正巧看到同寝室小F闲得没事,就问他会不会这个变态的公式,不料小F疑惑地看着我说,这你也不会?他随手扯过来一张纸,刷刷几笔就给我写出了推导的过程。我目瞪口呆,抢过那纸看了半晌,不解地问,你怎么知道这一步应该这样啊?他说,老师那天讲了啊,这一步就是这个定理,不过好像咱那教材上没写,教师指导书上才有。

那一霎,我脑中闪过一道火光,原来如此!编教材的人本来就是一线的老师,他们如果把教材写得“毫无保留”,那在课堂上还怎么能显得自己比学生“高一筹”?那不显得我们伟大无私的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“蜡烛”们,更是可有可无了吗?

有所保留的老师》有0个想法

  1. 想太多了. 任何事都沒有完美的, 孔子也有犯錯的時候, 耶穌也曾被誤會是邪教. 現在只要做你自己該做的, 別期望別人太多, 這就是現實, 你要習慣它, 而不是改變它. 對別人期望越少越開心, 埋怨越多越痛苦, 不騙你.

  2. 突然觉得你还是不退学的好,到时候我专程过去看你的毕业答辩~最好遇到一个一样的sb老师~肯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吧~哈哈~~

  3. 嗯,真是好学生,上课还看书~~~我上课从来是做好认真听课的架势,不到20分钟就睡得跟猪似的了,老师一说“下课”,我“嘚”就清醒了……

  4. 我现在也不用手机了
    不是不想用,是手机坏了.

    不过,反正也不用手机了.结果也一样.

洋洋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